從這幾個時期生產制造的篷布看,1978年前篷布主要以棉花為原材料,篷布規格沒有完全統一,一塊8.5m*5m的篷布所需純棉(一級棉花)為45kg,是二畝地的產量,雖然棉篷布耐低溫性較好,但不耐腐蝕、不阻燃、易漏水,使用壽命僅為一年。篷布的布基由4*320支棉紗織造,經過印染而成,顏色為土黃色,印染方法完全由手工制作。
1977年由中科院化學所研制出有機硅篷布,這種篷布仍以純棉為基布,用鋰皂法,鋰是一種化學元素,浸染后使篷布防水性能較好,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關部門曾多次向鐵道部提出以化纖代替棉的意向,1978年鐵道部下發文件,由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金化所負責研制以維綸代棉的篷布。當時已經生產出大量的維綸、棉綸、腈綸等產品,經過多方面篩選,認為棉綸較好,一是價格低,二是吸濕性能好,試制篷布的強力是棉篷布的2倍,防水性能也超過棉篷布。至此,在上海第一塑料廠的配合下于1979年試制成功,并定為79型維綸篷布。
1981年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金化所又經研究試驗在涂塑原材料中增加了阻燃成分,篷布不僅防水而且還解決了防火的問題,該產品被定為81型產品。
又經過兩年的研制,83型維綸涂塑篷布問世,該產品在涂塑中新增加了耐寒材料,使篷布不僅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阻燃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耐低溫性能,該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滌綸產品廣泛應用,并且價格低廉,鐵道部科學院金化所在保定太行篷布有限公司的配合下大膽地提出以滌綸代替維綸的設想,經試驗產品性能既可以防水,又達到了阻燃、耐寒的效果,經老化試驗產品性能良好,經檢測各項性能良好,經檢測各項性能指標均超過81型、83型產品。該篷布規格為9.1m*5.5m,顏色為草綠色。經鐵道部鑒定,滌綸涂塑篷布性能穩定,工藝流程合理,具有良好的防水、阻燃、防霉、耐寒性能,較高的抗拉強力,且重量較輕,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具有先進水平。
從20世紀70到80年代,這些年篷布管理并不十分規范,雖然PVC三防篷布已正式使用,但79型、81型維綸篷布也生產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隨著篷布已正式使于1987年12月31日頒布了TB1941--1987標準;1998年由鐵道部科技司。集裝箱運輸中心、鐵科院金化所在福州召開會議又制定出新的TB/T1941--1999標準。在鐵道部運輸局和集裝箱運輸中心的領導下,對篷布的質量標準和管理越來越嚴格,力度逐年加大,使篷布的生產更加規范,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PVC三防篷布的使用范圍逐年擴大,需求量也越來越多,已廣泛應用于車站、碼頭、倉儲等領域。因為三防篷布化學結構中含有大豆油,老鼠經常對篷布啃咬,破壞性很大,于是避鼠篷布的課題進入研究領域。1995年由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金化所與保定太行篷布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研制避鼠篷布。研制過程中,鐵科院金化所多位研究員經過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查閱資料,采用了以PVC為主的實施趨避方法,又選用4種有機錫化合物,有機溴磷化合物加入膠漿既達到了驅避老鼠效果,又不影響原篷布的各項指標性能,產品經中科院動物所測試達到了預期目標。該產品經國家經貿委于1997年組織專家評審,被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
2001年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海南多次召開會議,“要求各生產廠商著手研究試驗鐵路第六次提速所需重量輕、苫蓋方便、抗撕裂力強、疵點少、一節車廂苫蓋一塊的新型篷布”。太行篷布廠在鐵道部有關部門及領導的關心協助下,著重在篷布的強力、抗撕裂力,適應提速后的安全性為重點進行了研制??蒲腥藛T經過潛心研究和考察,首先對纖維進行多項選擇,而后對部分技術指標和工藝進行了大膽的改進,比如采用了高性能滌綸短纖、滌綸長絲等多項試驗制造,同時對織造設備、涂塑設備進行了更換。經過多方努力和上百次的試驗,耗資300多萬元,終于在2006年試制出重量輕、抗撕裂力強、低伸D型篷布(經編布),涂復織物厚度為0.50mm,單位平方米的質量為600g,經緯向強力大于3500N,其他性能均達到或超過頒布的標準。產品經過鐵道部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和紡織科學院多次檢驗,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頒布的標準。產品最終攻克了篷布多年來未能解決的疵點多、易漏水、結塊、抽皺等弊病。新產品布幅寬3m,一塊篷布(15m*5.3m)只需要一條焊縫,且重量輕,顏色為深藍色,經膠濟線動車組交會試驗,結果苫蓋平穩,取得了圓滿成功,鐵道部于2006年頒布D型篷布技術條件。2007年,我國鐵路又采用1114Dtex高強低縮工業絲的機織平紋條格布,在經向每隔50mm有一根加強絲,涂覆織物滲透力極強,它的柔軟性、耐磨性都優于經遍布。為進一步完善篷布的各項性能,目前科研人員還在繼續研究耐磨性、減輕重量等方面的問題,力求有新的突破。